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古代兵制常识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古代兵制常识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时候军事的发展,古代征兵制度每个时期有何区别
  2. 军事常识
  3. 民兵的基本常识
  4. 古代介绍国防重要性的事件

古时候军事的发展,古代征兵制度每个时期有何区别

中国古代时期的征兵制度是军事兵役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百姓到国家的士兵,之间反映的正是不同时期国家所对应的征兵制度的内容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兵役制度存在着不一样的变化。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征兵制度

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征兵制度,当时的征兵制度规定在战争时期每个部落的成员都要履行参军作战的义务,军队是由王族子弟和底层平民组成,王族担任军队统领,平民也是甲士,在每个作战军队的战车两侧还有几十名由奴颜婢膝充当的步兵。这一时期军事力量是国家统治的基础,维护政权稳定主要靠军事力量的保障,商朝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原先夏朝重视的以血缘为基础的部落制度逐渐衰弱,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现状的变化,商朝建立了国家常备军。

军队里的统帅多由贵族担任,奴隶在军队中只能从事军役劳务,没有编军的资格。商朝军队的建立在实质上其实就是为了方便奴颜婢膝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进行压迫剥削,保障奴颜婢膝主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特权,巩固奴颜婢膝主阶级的统治。

这种实质的军队缺乏实战经验,没有军事常识,长期处于被压迫的环境里士兵也没有斗志,所以在后来与周军的战斗中兵败如山倒,商朝由此走向灭亡。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征兵制度的设定上基本承袭了商朝的做法,但是在此基础上还结合本朝实际情况做出了一定的更新和改变。

西周在征兵制度上将国家百姓分为国人和野人两类,国人指的是周朝本族人民,野人指的则是前朝遗民,工商业从事者以及奴颜婢膝。奴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被视为统治阶级的财产,受统治阶层奴役,没有社会地位,更没有人身权和自由权。这种兵役制度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姓征兵入伍的资格取决于以及所处的阶级地位,军队统治阶层的组成则是建立在以周王室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阶级上。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情况虽然有所不同,在征兵制度的内容形式上也存在差异,但由于当时军队武器不够先进,限制了战争的规模和目的,而且这三个朝代都属于奴隶制社会,所以在兵役制度的制定上都是为了维护奴颜婢膝主阶级的利益,巩固奴隶制社会国家统治的长久稳定。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相继变法希望通过经济政治层面的改革让自己成为诸侯之霸,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当时社会由奴颜婢膝制经济逐渐向封建经济发展,兵役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虽然在商朝时就已经有建立常备军的历史,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常备军在选拔时却是非常严格,选拔进入常备军的士兵要穿上专门用来考试的盔甲,还要装备上一张需要极大力气才能拉开的弓以及五十支相配置的箭,这些士兵在装备上盔甲和弓箭后随身携带三天的干粮要求在半天时间里走完百里路程。

通过这些选拔的士兵进入常备军军队,家族也可以跟着沾光,士兵全家人的赋税和徭役都可以免除。在春秋前期,整体的兵役制度还是偏向于周朝,军队由皇室宗亲或世家贵族统率,平民和奴隶只是作为军队的劳役充备,但是发展到后来,郡县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原先的分封制,现实情况要求各诸侯国必须做出改革,只有军事力量强大的地区才可以成为当时的霸主。

郡县征兵制度由此兴起,平民可以通过参军服役来提高社会地位,帮助家人减轻赋税徭役负担,所以这个时期的平民对于参军有着极大的积极性,严格的选拔筛选出来的士兵整体素质水平也很高,这就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而奴隶制社会前期那种以贵族为主体额军队征兵制度也慢慢被打破,社会开始向封建统一的国家形式发展。

秦国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从一众诸侯国中脱颖而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国家,由于国家的统一,征兵制度的发展也走向全国化的规模。当时的征兵制度是以地方郡县为单位统一为国家征军。由于当时的底层百姓既要耕作向国家缴纳农业赋税又要承担起士兵的主体责任,向国家服兵役,这就导致了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非常沉重,百姓较为不满。

而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在秦朝征兵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变要求男子不论出生尊贵还是穷苦在及冠后都要登记在官府,从二十三岁开始,登记在案的人员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一次时间规定为一年,并且在服兵役的地点上也有要求,两次服兵役一次在本人所在的地方郡县,另一次则规定要在国家边疆地区或者国家都城。

发展到汉武帝在位时,汉朝还出现了“胡骑”和“越骑”两种军队形式,胡骑是由熟悉汉朝北方边境以及少数民族的人员组成,越骑则是由熟悉南方各项事务的人员组成,这二者与国家正式军队结合,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国家戍守系统。

二、三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东汉末年,国家割据情况严重,许多农民被迫成为地主阶级和军阀的私人奴隶军队,国家征兵制度破坏严重。

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一种父子世代当兵的“世兵制”兵役制度,世兵制里的士兵社会地位低下,户籍由军队管理,无法享有正常平民的权利,只有国家允许脱离军籍才能成为一个平民。

在魏晋南北朝,北朝出现了一种将私人军事力量收归中央朝廷的征兵制度——“府兵制”。

府兵制是通过招降各地的军阀武装力量以及地主豪绅等,把属于他们私人的家兵部队收归朝廷,按照他们贡献的兵力相应授爵,这种制度不光加强了鲜卑族和中原大地其他民族的联系,还增强了朝廷的军事力量。在西魏后期,府兵逐渐与平民的户籍分开,府兵只负责打仗不承担平民百姓的徭役赋税。

三、在各个时期中的演变

府兵制发展到了隋朝时期又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更新,隋朝时期的军府叫做骠骑府,骠骑将军是军府的统帅,府兵则从西魏末年的与平民户籍分开变为了军民合一户籍。公元607年,骠骑府变为鹰扬府,士兵则被称为卫士,形成了卫府制度。

唐朝建国初期将前朝的鹰扬府改为折冲府,折冲府所在的区域内,二十岁至六十岁的百姓应当履行征充府兵的义务,这些人在平时进行农耕劳作,在国家需要征兵时就自备军粮和武器入伍当兵。这种兵役制度将农民和士兵化为一体,既不耽误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又能保证国家时刻有充足的后备兵力保障。

到了唐朝中期时,由于这些士兵所要承担的赋税和徭役沉重,担负不了的士兵就开始 *** ,折冲府府兵制度受到极大的破坏,统治者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实施了征兵招募的方法,公元723年,唐玄宗下诏招收逃往京兆、华、岐等地的逃兵组成宿卫代替原先的府兵;公元727年,唐朝中央朝廷又下令征收防卫边疆的士兵,这些常驻边疆的士兵可以携带家眷一起去驻守地,国家还会给他们分配田地和房屋。自此,在中国历史上沿袭了两百多年的府兵制征兵制度基本已经被废止。

宋朝时期的征兵制度主要是募兵制。宋朝在军队形式上分为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四种不同的军队,禁军是国家的正规军,驻守在国家都城同时兼具出征讨伐的职责,属于皇帝的亲兵;厢兵则是由地方各州招募的士兵,没有作战权,只是承担地方 *** 的各种杂役;蕃兵是指边疆少数民族的戍边军;乡兵则是由地方征收作为地方防守力量的军队。

元朝在未统一全国之前,实行的征兵制度是部落兵制,部落兵制要求本部落十五岁到七十岁的男子全部入伍参军,不打仗的时候放牧,打仗时则全部参与战斗,在统一全国后,进去中原的元朝统治者则会选取一定数量的汉族成年男子作为戍守当地的地方军,组成汉军。

明朝时期国家将军队分为卫和所两个等级,卫由指挥使统率五千六百个士兵,卫底下设所,所又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士兵按法令入军籍,可以世代承袭军职。

清朝时期,统治者将国家主要军事力量划分为八旗,实行“旗兵制”,八旗军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和镶蓝旗。再后来又组成了以汉族兵员为基础的“绿旗军”。

军事常识

一、军事制度

军制

☉军制

☉中国古代军制

☉现代军制

兵制

☉军种

☉兵种

☉专业兵

☉陆军

☉海军

☉空军

☉防空军

☉步兵

☉骑兵

☉炮兵

☉防化兵

☉通信兵

☉工程兵

☉合成部队

☉战略火箭军

☉海军陆战队

体制

☉统帅部

☉大本营

☉国防部

☉总司令部

☉总参谋部

☉总政治部

☉总后勤部

☉国防科工委

☉国家安全委员会

☉中央军事委员会

☉国防委员会

☉人民武装委员会

☉人民防空委员会

军衔

☉军衔

☉军衔的起源

☉编制军衔

☉永久军衔

☉临时军衔

☉大元帅

☉元帅

☉军兵种元帅

☉大将

☉上将

☉中将

☉少将

☉准将

☉大校

☉上校

☉中校

☉少校

☉大尉

☉上尉

☉中尉

☉少尉

☉准尉

☉士官

☉军士长

☉专业军士

☉军士

☉大士

☉上士

☉中士

☉下士

☉士兵

☉上等兵

☉二等兵

☉列兵

标志

☉识别标志

☉领章

☉领花

☉军旗

☉战旗

☉军徽

☉帽徽

☉肩章

☉胸章

☉臂章

☉袖章

☉略表

☉穗带

☉绶带

☉符号

☉单肩肩章

☉带穗肩章

☉军种符号

☉兵种符号

☉专业勤务符号

☉军机识别标志

☉ *** 军旗

服饰

☉战服

☉军服

☉礼服

☉常服

☉作战服

☉迷彩服

☉飞行服

☉水兵服

☉潜艇服

☉防护服

☉防弹服

☉调温服

☉跳伞服

☉出海服

☉水兵帽

☉船形帽

☉贝雷帽

☉头盔

☉领带

☉沙漠战斗服

☉高空代偿服

☉战车乘员服

☉军人着装规定

后勤

☉军队后勤

☉战略后勤

☉战役后勤

☉战术后勤

☉后勤保障

☉后勤动员

二、军事理论

战争理论

☉战争

☉武装战争

☉战争理论

☉战争观

☉战争起源、根源与原因

☉战争本质与战争性质

☉战争目的

☉战争的制胜因素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革命

☉自然主义战争论

☉种族主义战争论

☉非理性主义战争论

☉空中战争论

☉机械化战争论

☉世界大战

☉全面战争

☉局部战争

☉有限战争

☉冷战

战略理论

☉战略学

☉战略

☉国家战略

☉中国的军事战略

☉闪击战

☉全球战略

☉大战略

☉联盟战略

☉国防战略

☉核战略

☉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 *** 战略观

☉战略思想

☉战略方针

☉战略原则

☉战略目的和战略任务

☉战略企图

☉战略方向与战略重点

☉战略决策

☉战略侦察

战役理论

☉战役学

☉战役

☉战役法

☉进攻战役

☉防御战役

☉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役

☉登陆战役与抗登陆战役

☉空降战役与反空降战役

☉战略性战役与战区战役

☉方面军战役与集团军战役

☉海上战役

☉空军战役

☉战略导弹部队战役

☉战役部署与战役协同

☉战役正面与战役纵深

☉战役编成

☉战役军团

☉进攻地带与防御地带

☉开进与展开

☉包围与反合围

☉突击与反突击

☉战役保障

战术理论

☉战术学

☉战斗

☉战术

☉近战与夜战

☉强攻与袭击战

☉地道战与抗道战

☉地雷战

☉进攻战斗

☉防御战斗

☉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斗

☉战斗编成

☉战斗部署与战斗队形

☉阵地编成

☉火力配系与障碍物配系

☉战术协同

☉反坦克

☉战术防空

☉主攻与钳制

☉冲击与突破

☉战斗保障

☉行军与宿营

☉坦克兵战术

三、军事地理

军事学科和地理科学的分支军事地理学

☉军官的必修课军事地理

☉作战保障之一军事地理保障

☉运筹帷幄的地理依据军事地理资料

☉指挥官的“眼睛”军用地图

☉着眼战争全局的国家军事地理

☉社会政治实体国家

☉国家的界限国界

☉国家行使 *** 的海洋部分领海

☉军事活动的舞台地理环境

☉用兵的辅助条件地形

☉战前的准备工作地形分析

☉碧波荡漾的湖泊

☉奔流不息的河流

☉合同作战的保障军事工程

☉世界历史上伟大的防御工程体系长城

☉世界最古老的运河灵渠

☉战争给养的动脉军事交通

☉影响战争成败的军事气象

☉天时早知道天气预报

☉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寒潮

☉天然的烟幕雾

☉呼风唤雨的气象战

民兵的基本常识

1.预备役部队基本常识介绍之二什么是预备役部队

预备役部队是国家平时以预备役军人为基础、现役军人为骨干组建起来的战时转为现役部队的武装组织。

预备役部队是加强军队后备力量建设,解决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保障战时迅速扩编军队的重要组织形式。预备役部队与民兵组织的关系和区别预备役部队与民兵组织有“三同”、“三不同”。

“三同”:同是寓兵于民不脱产的武装组织;同属国防后备力量;同接受上级军事系统和地方党委、***的双重领导。“三不同”:一是编制体制不同。

预备役部队有统一的编制、服装、标志,授有军旗、 *** 、预备役军衔;民兵没有。二是战时任务不同。

预备役部队战时转为现役,归指定的作战部队指挥,一般执行机动作战任务;民兵战时不直接转服现役,一般任务是维护治安,就地作战或支前,始终归省军区系统领导和指挥。三是训练要求不同。

总参谋部对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分别颁发有训练大纲和成绩评定标准,预备役部队训练要与现役部队接轨;民兵则根据特点和任务来确定,因而内容和要求不相同。预备役部队基本任务中国人民***预备役部队的基本任务:一是努力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快速动员和遂行作战任务能力。

按照中央军委的要求,切实加强官兵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努力提高军事素质,增强部队遂行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快速动员、作战和支前保障能力,保证政治上永远合格。二是根据未来战争的可能需要,切实做好战时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诸如完善动员体制和动员预案,做好人力、物力储备等,随时准备转为现役部队,遂行各种作战任务。

三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2.民兵训练的内容是什么

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的训练原则上由县(市、区)人民武装部组织实施。

根据训练大纲的要求,干部训练时间为30天,一般在一年内完成;民兵训练时间为10天,[1]一次完成。通过训练,干部具备相应的军事技能和组织指挥能力,并提高开展本职工作的能力;民兵学会使用手中武器装备,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分队能担负一般战斗任务。

民兵干部主要进行本级指挥和教学法训练,基干民兵主要进行技术和战术基础训练。专业技术兵的训练时间,根据训练发民兵需要,一般目前已建设了许多县级民兵训练基地,民兵大部在基地实施集中训练。

根据需要,还组建了一批专业技术训练中心。

3.民兵制是怎样的制度

民兵制即兵士并非职业化,而是亦民亦兵的兵役制度。

大体而言,职业化的军队由国家花钱招募而成,而征兵制下的军队大多有民兵性质。在我国整个古代社会,仅有宋代长时间实行过全国范围的募兵制,其他朝代虽也存在招募兵士的情况,但一般都并非主流。

因此,我国古代的大部分常备军队都或多或少有些民兵性质。而根据具体兵制的不同,不同朝代的民兵制也各有其特点。

比如唐代之前的军队多实行征兵制,即适当年龄的男子被强制轮流到军中服役一段时间,期满回家依旧务农,民兵性质浓厚,战斗力很难保证。而唐代的府兵、明代的卫所兵的性质则介于民兵和职业兵之间。

首先士兵均终身为兵,随时听候调遣,这像是职业兵;但同时又没有军饷,而须在平时自己种田自力更生(国家不向其征服役),这又像是民兵。另外,比较纯粹的民兵也存在于各代。

如宋代王安石为减轻正规军军费开支,便训练过农民武装以备辽国南下造成的不时之需;清代的“勇”兵便属于民兵,并且正是靠民兵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4.什么是民兵预备役

公民在军队外所服的兵役。

是国家储备后备兵员的重要措施,包括军官预备役和士兵预备役。公民在服预备役期间定期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任务,并随时准备应征现役。

我国于1955年开始建立预备役制度。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5条规定,"编入民兵组织或者经过登记服预备役的称预备役人员"。

由此可见,预备役是指国防后备兵员。它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退出现役应服预备役的军人;二是民兵和经过预备役登记的公民。

预备役是区别于现役的一种兵役义务,是兵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储备后备兵员的基本形式,是战时实施兵员动员的重要措施。

古代介绍国防重要性的事件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我国古代为提高国防能力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一是“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二是“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三是“爱国教战”,

“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四是“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遵循这些思想,使我国取得了无数次对外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使国防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鼎盛时期。

2、古代的兵制建设

所谓兵制,就是军事制度,现在一般称为军制。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在武装力量体制上,我国古代一般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秦朝以前,武装力量比较单一,

在军事力量构成上,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平时生产劳动,战时 *** 成军,以临时征集的方式组成军队。秦朝以后,随着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生产的发展,各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

以及驻防地区和任务,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并对军队的组织编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武器的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通过法律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城池是我国古代国防建设中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工程。城池建筑始于商代,之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由此,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我国古代战争中主要的样式之一。

4、洋务运动。

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5、北洋水师的成立。

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 *** 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

6、黄海海战。

1904年2月8日日本联合舰队的鱼雷艇偷袭驻旅顺口外锚地的俄国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双方在旅顺港外都制定了相应的水雷封锁战术,双方有多艘战舰触雷沉没。

4月18日俄太平洋舰队的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触雷沉没,舰队司令斯捷潘·奥西波维·马卡洛夫遇难,从此俄军丧失了争取黄海制海权的自信心。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